页面详情
您所在位置:首页 > 页面 > 本科专业

本科专业

2014-05-19来源: 电子工程学院浏览次数:
电子工程学院目前有 电子信息工程 , 信息对抗技术, 智能科学与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 五个本科专业。
最新的招生信息请访问招生办网站http://zsb.xidian.edu.cn

电子信息工程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首批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也是国家“985平台”重点建设的专业,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是由我校原雷达工程、信息工程、电子对抗、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五个专业合并而成的宽口径专业,具有60年的积淀与优势。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新生入学时,被分为电子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两个专业方向,按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分别进行培养。电子工程专业方向重点培养从事电子信息系统、信息处理等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的专门人才。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方向重点培养从事天线与电波传播、微波理论与技术,以及电磁兼容等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的专门人才。


1) 电子工程专业方向培养目标

①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培养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现代国防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精术业、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从事电子信息系统、通讯系统、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在毕业后5年左右,具有工程师的技术能力,可获得工程师技术资格,具体目标如下:
a) 具有一定的人文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b) 系统掌握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c) 了解电子工程专业方向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法规,主持完成一个中等规模的软硬件产品的测试和技术支持,进而成长为测试工程师、技术经理等;
d) 能够及时了解和跟踪电子工程专业方向国内外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开发应用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三项以上,成长为研发工程师、研究员等;
e) 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解决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主持开发一个以上中等规模的软硬件产品,进而成长为架构设计师、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等;
f) 能够运用外语和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获取信息,进行技术交流;
g) 了解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能够在多学科和实际工程实践中应用,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能力,负责研发、测试、技术支持、营销等部门,开展管理活动,成为企业中层管理者。
② 专业特色
a) 面向电子信息工程宽口径培养,注重公共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着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b) 以雷达系统为例,围绕一个典型的电子信息系统的整体构建课程体系,包含了电子信息系统的信号产生、获取、传输、处理和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和信息处理软、硬件设计能力。
③ 毕业生可就业的领域
毕业生可从事电子信息系统、通讯系统、计算机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维护和技术支持工作,也可攻读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子与通信工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2)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方向培养目标
①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培养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现代国防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精术业、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从事天线与电波传播、微波技术、电磁兼容等射频系统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在毕业后5年左右,具有工程师的技术能力,可获得工程师技术资格,具体目标如下:
a) 具有一定的人文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b) 系统掌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c) 了解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方向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法规,主持完成一个中等规模的软硬件产品的测试和技术支持,进而成长为测试工程师、技术经理等;
d) 能够及时了解和跟踪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方向国内外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开发应用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三项以上,成长为研发工程师、研究员等;
e) 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解决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方向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主持开发一个以上中等规模的软硬件产品,进而成长为架构设计师、产品经理、项目经理等;
f) 能够运用外语和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获取信息,进行技术交流;
g) 了解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能够在多学科和实际工程实践中应用,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能力,负责研发、测试、技术支持、营销等部门,开展管理活动,成为企业中层管理者。
② 专业特色
a) 注重公共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着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b) 重点培养学生的电磁场与电磁波、天线与微波技术的理论分析、仿真计算、设计开发、实验测试的能力。
③ 毕业生可就业的领域
毕业生可从事电磁场与电磁波、天线、微波与射频电路设计等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也可攻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英语、工程图学与计算机绘图、线性代数、场论与复变函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电路信号与系统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射频电路基础、电子线路实验、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自动控制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雷达原理、雷达系统、雷达对抗原理、数字图像处理、数字音视频处理、DSP系统设计、航天技术概论、卫星通信与导航、微波遥感基础、天线原理、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微波测量、天线测量、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微波技术、微波电子线路、计算机文化基础、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EDA技术、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等。


毕业要求:
本专业是一个侧重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工程应用专业,为配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培养方案中制定了毕业生能力要求与能力培养环节,并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实施和控制。本专业毕业生要求很好地掌握工程学科的公共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核心专业知识,具备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分析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具备较好的沟通、交流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团队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外语交流能力;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以及专业发展趋势,对新知识、新技术有较敏锐的洞察能力。
本专业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应以解决电子信息系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为主要目标。为了明确教学目标,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涉及的复杂工程问题应给出清晰、准确的描述。
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必须具备下列特征(1),同时具备特征(2)-(4)中的部分或全部:
(1)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能得到解决;
(2)问题的描述和分析需要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或电路、电磁散射等模型;
(3)问题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关联的子问题,问题相关的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
(4)问题的解决需应用电磁场或电路的硬件设计与加工、相关的软件设计、硬件结构设计等多方面的技术、工程和综合性知识,可能涉及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等。
为了能够对一个工程问题的复杂程度进行衡量,在本专业中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评估:
?结构复杂度:问题涉及电子信息系统中的全部或大部分关键子系统,并涉及多个技术方向的综合;
?算法复杂度:问题涉及通信、数据处理、信号处理与识别、自适应控制、融合、决策等算法,算法复杂程度较高,对算法精确度、实时性、实现技术等均有较高要求;
?设计复杂度:从系统设计和工程设计,一个复杂设计应改包括:
系统设计:对系统行为建模、分析、仿真。对子系统行为建模、分析、仿真。
工程设计:电路设计(包括高频、微波电路,放大、转换、驱动控制电路,数字系统),软件设计(包括算法设计,界面设计,数据库等),机械及结构设计(包括伺服、执行机构的机械部分、系统整体结构的机械部分等)。
?工程实施复杂度:对工程实施的复杂度评估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设计指标复杂度:对系统指标中的精度、容量、实时性、适应性、结构重量、体积等指标的矛盾性的综合考虑。
实施方法、工艺复杂度:工艺、材料、元器件的选择,加工、安装、调试、测试方法、环境的综合考虑。

点击查看:详细指标点要求 



本专业近五年的平均上研率为50%,其中免试保送研究生超过15%,可保送的学校有北大、清华、中科大、中科院和本校等,也可到国外读研和学院推荐到国外读研。

本专业近五年的平均就业率超过98%,就业地区主要有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南京、广州等地区,就业行业主要有雷达、通信、航空航天、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就业单位主要面向科研院所,中兴、华为、海信、大唐等大企业,贝尔、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合资企业,各省市的移动、联通公司,大专院校、政府公务员以及民营企业等。

学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信息对抗技术专业

Information Countermeasure Technology

本专业是陕西省名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同时设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教学科研基地有电工电子国家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教育部信息攻防仿真重点实验室和雷达对抗、通信对抗和网络对抗三大专业实验室。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现代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防御及信息对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的综合能力,较强的电子信息战系统研究与设计的综合能力,信息对抗处理系统软硬件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敬业 、协作和杰出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电子信息系统分析与综合集成、工程设计与军事应用、攻防策略与监控管理方面的能力 。

主要课程:

电路分析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基础、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理论基础、电磁场与天线、通信原理、雷达原理、计算机网络、扩频通信、信息战导论、电子对抗原理、网络安全与保密、网络对抗原理、通信对抗原理、C4I原理及对抗、信息对抗新技术等主干课程及三十多门其它选修课程。

本专业的毕业生可考取信息对抗专业及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能在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各领域(包括雷达、通信、信息对抗、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的科研、高等学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军事、经济、科研和政府部门从事系统管理工作。

学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Intellig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本专业是国家一类特色专业,是为了适应信息智能化发展的需求,把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同时设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教学科研基地有电工电子国家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教育部回国人员实验室和教育部“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重点实验室。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电子技术、信息处理理论、电子信息系统、计算机与互联网络、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与信息系统、智能信息领域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各类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系统、仪器设备等智能化的研究、设计、开发及应用的高层次、创造性科技人才。

主要课程:

电路分析理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子线路基础、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通信电路、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概论、算法设计与分析、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机器学习、计算智能导论、模式识别、图像理解与计算机视觉、智能传感技术、移动通信与智能技术、智能控制导论、智能数据挖掘、网络信息检索、智能系统平台专业实验等课程及30多门选修课程。

本科毕业后可继续攻读电路与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信息、通信、控制、计算机等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管理工作。

学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Radio Technology

本专业是国家建设急需专业之一,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一直是我校的优势学科方向,拥有国内高校最强的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师资队伍,拥有电磁场、天线、微波和电磁兼容等方面最多的人才群体。拥有“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天线与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内一流的实验与科研条件。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同时设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理论与技术、天线理论与工程、电磁兼容理论与技术以及电波传播等基础理论知识,具备涉及无线系统射频信息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射频电路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软件技术基础、数学物理方法、微波技术基础、天线原理、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通信原理、电波工程、微波电子线路、微波网络、天线CAD、射频识别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等必修课程及30多门选修课程。

本专业的毕业生可考取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专业的研究生,保送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研究生的比例较高;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等科研院所、工业部门和管理部门,从事与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等技术、教学及管理工作。就业率达98%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学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

Remote Sen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本专业是在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测绘科学、空间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它属于遥感与电子信息方面的宽口径专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3人。建成了具有国家先进水平的科研和教学环境,具有完善的航天、航空、地面立体的微波与光学的数据采集系统,并且取得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培养目标:

培养在测绘、海洋、环境、地质、农林业等民用领域以及军事侦察与监视、目标分类与识别、武器制导等军事领域从事遥感系统设计与研发、遥感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复合人才。

主要课程:

电路分析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基础、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雷达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微波遥感基础、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随机信号处理、遥感技术、数字测图、激光原理与技术、图像处理与识别、雷达系统、数字图像处理、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其应用等。

本专业毕业生可考取遥感科学与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研究生,能在中科院、航天、航空、电子、兵器、船舶、海洋、农林业、水利、交通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科研、高等学校、公司、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军事、科研和政府部门从事系统管理工作。

学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已经转入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招生)

Navigation, Guidance, and Control Technology

本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也是“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是在广泛学习现代电子信息处理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教学与现代信息处理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在探测制导领域自主分析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目标:

学习导航与定位技术、目标及环境的探测与识别技术、制导与跟踪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系统分析与综合应用,以及电子系统控制技术、系统软硬件设计与集成技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从事现代电子信息系统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电路分析理论、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射频电路基础、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图像处理、导航原理、导航技术及应用综合实验、探测与识别技术、制导与控制原理、自动控制技术、航天技术概论、视频跟踪技术、制导跟踪与控制综合实验、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空间探测技术、电子产品创作设计、学科前沿讲座等。(GPS)及其应用等。

本专业的毕业生可考取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及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能在航天、电子、航空、兵器、船舶和电力等领域的科研、高等学校、公司、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军事、经济、科研和政府部门从事系统管理工作。

学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已经转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招生)

Biomedical Engineering

生物医学工程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揭示和研究生命科学现象的学科,它是从工程学角度运用高科技手段解决生物学与基础医学理论及临床应用的综合性专业,是21世纪最具潜在发展优势的领先科技之一。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成立于1990年,是全国首批获准试办的硕士点之一;1996年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系,隶属于电子工程学院,开始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2006年我校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田捷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成立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为了促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2009年在生物医学工程系和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由此转入到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经过20多年的建设,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科研、教学以及人才建设中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多学科交叉的师资队伍,专业领域覆盖电子信息工程、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在分子影像、神经影像、生物特征、生物电磁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以生物医学影像为特色的专业优势。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陕西省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2013年被遴选为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有陕西省“生物医学影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生物医学影像教学团队2013年入选省级教学团队。

培养目标: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生命科学和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开发技能、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受过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系统设计、生产管理与行政管理等工作,具有健全人格并富有创新与敬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增进人类健康提供有效的方法、技术、材料、设备和系统。坚持“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复合型”的人才培养观,为医疗电子、医学仪器、医学信息化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集成、测试、应用、管理、维护与技术支持提供优秀人才。

主要课程:

电子信息类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C++高级程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随机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软件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等。(GPS)及其应用等。
生物医学类课程: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普通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生物统计学、生理学基础和神经科学基础等。
生物医学工程类课程:医学仪器、医学成像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磁共振成像理论与实验等。

本专业毕业生将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扎实、设计和开发能力强、持续发展潜力大,能够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成像、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医疗仪器、电子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测控与仪器仪表等领域方向,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除可报考本专业的研究生外,也可报考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与进一步深造空间。

学制: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015-09-20更新

  • 上一个页面:学者空间
  • 下一个页面:教学评估
  • 返回顶部